欢迎来到CL境外营销平台,平台经营Instagram、Facebook、YouTube、TIKTOK、Twitter粉丝、点赞、播放量服务、客服微信:coolfensi 24小时在线欢迎咨询购买!
公告:
欢迎来到CL境外营销平台,平台经营Instagram、Facebook、YouTube、TIKTOK、Twitter粉丝、点赞、播放量服务、客服微信:coolfensi 24小时在线欢迎咨询购买!

Facebook加粉丝网站--facebook买赞

首页 Facebook   作者:coolfensi  2023年01月02日  热度:31  评论:0     
时间:2023-1-2 5:06   热度:31° 

中华读书报:您在《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》中特别提到小题大做,这对写论文有什么直接的好处呢?

陈平原:我在好多书的序言里提到小题大做。小题小做,可以做到小巧玲珑,但没有多大意思;大题大做不是博士论文所能承担的,那需要花一辈子精力;大题小做,最怕的就是这个,写杂感可以,做论文不行。

比较合适做博士论文的——对写学位论文都是如此,就是小题大做。因为在研究能力不是特别强、知识积累不是很雄厚时,大题大做会有困难,而小题大做有可能使你的成果比较坚实。小题大做还有一个好处,可以相对封闭起来。北师大陈垣先生有一句名言,就是做学问要竭泽而渔,如果小题大做,可以做到;但若大题大做,则不可能。

假如一个题目设计挺好,但你控制不住,可能因为你的时间、资料、思路等有问题,也可能因为这个题目本身就是不可控制的。这种情况下,必须找一个可控制同时能发挥自己的长处,且可能有理论意义的题目。我说的小题大做,意思是可以做深做透,另一方面也是因其可以控制。

但不是所有小题都能大做。这里面,你的眼光很重要。怎样在一个富有潜力的小题目里做出大文章来,要有大的眼光。我记得王国维指导清华研究院某学生论文,是关于孔子生平的考证,王国维说,你考证很精,但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。小题目有的可以大做,有的大做不了。这取决于后面有无大的理论背景,也取决于题目本身的潜力。我希望进去的时候很小,出来的时候很大。这是研究的理想状态。

我一开始想研究小说形式的各方面,最后缩小到叙事模式。依我的判断,在整个演变过程中,对于晚清、乃至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,最值得注意的是叙事方式的变化。之所以将论题封闭在清末民初30年间,因为我想做的是中国小说叙事模式之转变。这样的封闭,会把复杂凸显出来。假如我写成中国小说的叙事方式,这样也可以,但很可能变成面面俱到的铺陈。

我做转变,会更多考虑问题的复杂性,不仅涉及外国小说的启迪,还必须追究古代中国小说的传承。表面上不断缩小范围,但实际上我的思考逐渐深入。谈中国小说,缩小到形式研究,再缩小到叙事模式,最后缩小到叙事模式的转变。这并非偷懒,而是将问题不断推进,思考逐渐深化的结果。

论文不是教科书

中华读书报: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论文。它提出问题,切入问题。很多人不会写论文,就是因为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。

陈:很多人不会写论文的原因,是误把教科书当论文写作的范本。教科书的特点是一、二、三平行罗列,而研究著作的特点是向前推进。起码就表面特征而言,一个是横的,一个是竖的。比如,告诉你杜甫诗有四个特点,一、二、三、四,中国农民战争有五大特征,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,这是平面罗列,不必深入研究,这是教科书。论文是找到一个问题,一步步往前推进,最后逼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来。我希望我的研究题目缩小,但深度、厚度却大大增加。

说形象点,做学术论文,研究要单刀直入,切忌贪多求全,四面开花。很多人的论文,一看就不是作研究的,单从题目就看得出来,因为只有范围而没有问题。论文的写作不能只谈范围不出问题,比如妇女小说研究、《水浒传》艺术论、象征主义透视,等等,都不是好的论文题目,因为这本身没有问题,只是范围。

为什么很多学生论文出不来?很大程度在此。找到一个好题目,很不容易的。好题目本身便体现了作者的研究思路。必须学会提出问题。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,已经不只是找到研究对象,而且还蕴含了作者的思路、方法、策略。

低调的写作姿态

中华读书报:您本人的散文和其他文体的文章写得相当有激情,而您在这篇论文的写作中却采取了一种很低调的叙述,这是论文本身的要求还是写作者的选择?

陈:我从硕士论文到博士论文有一个很大的变化,就是叙述问题。我写完硕士论文寄到北京,王瑶先生看了,批了4个字才华横溢,然后说,有才华是好事,横溢就不对。这句话特别触动我。逞才使气,控制不住自己,就这么一点小才华随便挥洒,很容易洒尽的。另一方面,我理解为这是对对象的不尊重。才华横溢者,容易用他自己的强势姿态来迫使材料就范。

表面上,论文井井有条,不是内行看不出毛病。——我觉得,很多人,尤其是年轻人,易犯的毛病是事先假定理论的合理与勿庸置疑,要求事实乖乖就范。——假如未进入正式研究,或者论文还没作,就已经有了结论,而且不可动摇,我相信这种研究价值不大。因为,你不用研究就有了结论,只不过用整个论文来证明你的结论。这样的研究不具备理论的穿透力。

表面上得出的结论与最初的预料一模一样,可庆可贺;我的疑问是,那又何必花几年功夫做这个研究呢?当然,有时候最初的直觉是对的。但很多人不是这样,是因为他把与结论不一样的材料排除了,才会有这种情况。假如你尊重对象、理解对象、强调过程,而不过分注重结论,这样做论文,或许更有价值。你做完论文之后与你做论文前,如果是很不一样的,那就会很有意义。

博士论文只是一张入场券

中华读书报:以前听您说过,学位论文只是基本的标志,您是怎样看这个标志的?

陈:硕士阶段,要求学生对本学科的现状有所了解,对该研究领域的方法、材料基本掌握,初步具备研究能力,这就行了。

硕士论文体现基本训练,在此前提下略有突破就可以,能体现对学科的贡献更好。而博士论文的要求,则高得多。博士论文做得好坏,对他以后的学术生涯影响很大。博士论文是个标竿,跳不过,或只是勉强过关,作为学者而言,就很少有更大的戏可唱了。博士论文应该是一个人进入学术界的入场券。

学习写论文的技术问题,对初学者其实很有用。这里面体现着学术规范与学术训练。有的人缺乏基本的学术训练,一辈子都不入门,很可惜。谈论学术规则,表面上不利于天纵之才,可这是一个下限,目的是杜绝假冒伪劣。入了门,可以变化、可以创新、可以发展。但缺乏基本的学术训练,不守基本的学术规则,一味天马行空,建议他改行从事文学创作。

当然从另一方面讲,教育体制有问题、学术训练有缺陷、学科分类及研究方法有弊病,必须得持清醒的态度,时刻准备做出必要的修正。但这不应该成为学界无法无天者的护身符。